我认为一个学生的活动清单需具备一定的逻辑连贯性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所谓连贯性,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体现学生对某一方面的适应力、持续性、毅力和兴趣导向。即使学生从未获得任何重大成就或竞赛佳绩,其活动清单在大学申请中仍然举足轻重。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比赛中崭露头角,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表著述。退一万步讲,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些成绩在大学录取过程中就不再有分量了。随着顶尖大学录取难度与日俱增,我能理解为什么学生们如此看重这些能够体现其自身出色学术潜力的活动成果。这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甚至不是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的。
那么,对于没有取得卓越成就的学生而言,他们如何才能打造出一份令人瞩目的活动清单呢?
彰显兴趣,源自内心
大学是学术的天堂。尽管学生的未来不是由其专业决定,但他们要想在大学申请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充分体现其学术潜力,且这种学术潜力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
如果学生能够将其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和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没有成果赫赫的活动清单,他们仍可能会受到大学招生官的青睐。好奇心会激发学生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探索,大学招生官也能由此感受到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真实兴趣和内驱力。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试想这样一份缺乏连贯性、内容杂糅的活动清单:九年级和十年级主攻数学竞赛,但后来突然开始参加社会学相关的活动。对此的解读,可能是该生的学术兴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可从其成绩单上得到印证。但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是什么驱使他们做出这种突然的改变呢?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总是会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然而,在大学招生官看来,学生这样做属于避难趋易,当然会影响其大学申请。
在许多大学的申请中,学生可以通过补充性文书来展现他们的学术兴趣。对于不要求提交补充性文书的大学,学生则需要在其活动清单中加以体现,一份具有连贯性的活动清单将能助力于他们的大学申请。
顺乎本性,通权达变
我相信,作为家长,你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难免会轻言放弃。你们或许会答应他们半途而废,或许会要求他们坚持不懈。家长该如何取舍,没有统一定论,毕竟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如果一个学生的活动无疾而终,或是其活动线索杂乱无章,那么他的适应力与耐力势必会遭受到大学招生官的质疑。
有时,若学生失去了对某件事物的兴趣,那么他们就应该及时另辟蹊径。相比活动内容,学生更应该思考自己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意义。如果学生对某个活动真正感兴趣,为何还会半途而废?
如果学生的活动清单缺乏连贯性,这难免会让人觉得他们在构建自己的活动履历时太过功利。他们一遇到困难和阻碍,就想要投机取巧,避重就轻。这样的学生很可能会被大学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不纯,目的不正,并非出于自身真实的兴趣和内驱力。活动兴趣发生转变的学生,通常会受到大学招生官更为严苛的考量:他们在活动上另辟蹊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还是单纯地为了让自己的大学申请更有利?
如果学生的适应力匮乏,通过活动清单里不断改变的兴趣、放弃的活动,字里行间都能清晰体现出来,他们即便进入大学也会面临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