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Westbay
“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小塞内卡说过:“我们的学习不应是学校的要求,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他是在大约两千年前说的这句名言。然而,这句话在今天或许比在当时更为适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们现在身处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脱节的世界。科技把世界各地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这在几个世纪前还只是一个空想。科技还创造了一个可怕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共事”,你还必须忍受匿名网友的肆意评判。然而,这并不是重点。
我想说的重点是,我们应该在每一堂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不管期末考试中是否会检测学生的这种意识,关于人文的培养始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我们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更多地还要学会如何看待人生,并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传递给我们身边的人。
学之有道,学而有效。
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知识本身,当学生在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时,他们难免会感到挫败。
试想一下,你需要走2公里,但外面雨下得很大。你还没来得及意识到雨下得这么大,你就已经从公寓的25层乘坐电梯下到了1楼大厅。如果你此时折回去取伞,额外的时间成本肯定是少不了,但你仍觉得自己有必要这样做。假设你有一个非常紧急的会谈,尽管你不想浪费时间,但你宁愿让自己变成落汤鸡吗?
或许这个例子不太贴切,但我想表达的是:学生若想取得显著的学习成果,首先需要培养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从现在开始就有老师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相比之下,我是上了大学后才懂得该如何学习。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感觉就是泥潭深陷。
每当学生要参加大考时,他们不应该被动地啃书本。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越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越高。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上不应该打持久战和疲劳战,而是应该打技术战——即运用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作学习指南、整理学习笔记、制作生词抽认卡、寓学于乐、同伴互测、习题巩固、导师纠错和概念复述(包括自我复述)等。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假以时日方能厚积薄发。
Mr. Day
不要做“万事通”
通今博古、广博强记的万事通看上去很酷,但在我看来只是事实的堆积。见识广博固然是件好事,但知识多未必文化深,教育的目的也并非单纯地培养知识渊博之人。我们读书难道都只是为了把自己打造成记忆的机器吗?
如果我们的所记所学都是错的呢?
如果有一天我们理解的事实被新的发现所推翻,又该如何?
我想说的是,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批判性地或以其它方式)进行自我思考。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陈旧的事物终究会过时。相比30年前,现如今计算机科学课上的学习内容早已今非昔比,更何况30年之后呢?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理论。顾名思义,理论是一种假设,是我们对当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当我们在未来重新审视这些理论时,或许会发现很多理论都站不住脚,有的甚至荒诞可笑。
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调整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知不知,方能致知。相比于死记硬背,这些才是你真正不可或缺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会让你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我认为教育应该实现的终极目标。
术业要有专攻,切忌博而不精
在我看来,“全面发展”这个词已不再广泛适用于如今的升学环境。学生们都认为,要想赢得大学招生官的青睐,他们的升学简历必须面面俱到,样样精彩。
事实上,大学招生官在看待全面发展型学生时,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该学生看似全能,但其过人之处何在?”
换句话说,此人是行行都懂,但样样都不精。
我认为,术业要有专攻。相比通才而言,专才会更受青睐。
假设你患了一种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面对两位都声称可以让你治愈的医生,你定会慎重抉择。
第一位医生声称自己在多个重点领域都颇有建树,其中之一就是肿瘤学,但同时也在顺势疗法、儿科、神经学、泌尿学、直肠学和心脏病学等领域有所研究。
第二位医生却说,肿瘤学是他唯一的专业领域,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该领域的研究上。
对此,你会选择哪个医生?显而易见,第二位医生会是更好的选择。两利相权取其重,我们在做一些重要抉择时往往会更倾向于专业度,而不是所谓的全面度。我们是否会因为第二个医生不会游泳或不喜欢艺术而认为他不够全能呢?当然不会!当我们在做重要抉择时,我们的本能会告诉自己应该选择专业度更高的那个选项。
那么,为何学生们不以为然呢?我看到过太多的学生把他们的时间都用在了与自己意向专业毫无关联的活动和项目上,他们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全面发展。
然而,专注度和专业度才是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的两个方面。要明白,与其多而泛,不如少而精。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不仅能让自己获益良多,也会赢得他人的认可与珍视。
Ms. Gunter
书山有路,志向当远
我习惯于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要么是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要么是从适合自己的角度出发。在工作面试中,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当老师?” 我的回答是:“我自己的老师良莠不齐,我之所以想当一名老师,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在我看来,一名好的老师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积极调整自己教学风格并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小时的数学很好,我四年级时就开始学习八年级数学了。然而,当我升到十年级时,我的数学几乎不及格,然后我就再也没有上过数学课。我的数学是不是突然变差了?其实不然。事实是,我曾经连续遇到两个糟糕的老师(9年级和10年级),致使我在数学学习上十分迷惘,数学成绩也一落千丈。因此,我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学生只有在自己有兴趣、有意愿、以及被有意识的启迪、挑战、循序渐进的教授时,方可以产生有效的学习。
作为学生,他们首先需要做到主动参与学习。对于那些被迫走进教室,毫无学习意愿的学生,仅仅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父母的金钱,不会有任何学习收获。其次,学生还需要善学。你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回顾所学的知识吗?你会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巩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吗?你善于运用视听技巧来学习吗?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方法有何异同?探究式学习是否对自己有帮助?巧学者,必先善学。最后,要找寻能够让你感兴趣的老师及科目,唯有如此才能学有所成。
此外,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和抗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旦你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你便会自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与锲而不舍的精神,你也会因此而变得善学和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