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分组筛选与主观臆断
⚠️

第32期:分组筛选与主观臆断

Date of Publication/发布日期
April 9, 2021
Author/发布者
Lorenzo Zhu
Language/语言
Chinese
Files & media
Volume
Volume 1 2020-2021

分组筛选与主观臆断

大学是如何做出录取决定的呢?我们之前也提及过,每所院校的招生方式不尽相同。本期日志将讨论大多数精英大学在面对庞大申请数量时如何快速做出录取决定。

根据学术指数将学生分成不同分数段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并试图通过“学术指数”这样一个专有的(且内部适用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术能力。在此,我想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比如,一所大学可能会首先按照某个统一的标准对每个学生的 GPA进行转换(最有可能按照满分为4的非加权 GPA进行转换,因为大多数高中的GPA满分为4)。在此过程中,大学也会对学生所在学校的课程难度进行考量。换句话说,学生所学课程是否具有挑战性?此外,标准化考试也被纳入其中,特别是 SAT 或 ACT ,它们会根据“百分位数成绩换算表”进行转换。对于其它标化考试成绩(如 AP 考试成绩),它们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加分项或纳入“课程难度”因素中一起进行考量。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托福和雅思 )可以纳入国际学生的学术指标,也可以单独考虑。在某些情况下,较低的托福分数可能不计入学术指数,但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入学竞争资格。

最后,每位申请者都会相应得到一个分数。得分相近的申请者将会归在同一个组别内。

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新生注册率

我目前只是针对顶尖大学而言的。对于申请难度较低的大学,学术指标可能就是整个评审过程中唯一考量的因素。申请难度较低的大学通常采用“分数线达标即自动录取”的办法,学术指数达到或超过某一既定分数线的学生会被自动录取,未达分数线的学生则被自动拒绝。对于采用“综合评估”录取方式的顶尖大学,首先便是“按照学生的学术指数将其分成不同组别”。然后,大学招生官会根据该校既往录取率(在某个组别内录取的学生数量)和新生注册率(最终选择就读该校的学生数量)等历史数据,为不同组别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录取分数标准。高分段学生的录取率较高,但注册率较低;而低分段学生的录取率通常较低,但注册率却很高。无论如何,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会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组别学生的录取标准正是基于这些数据而得出的。

由于时间紧迫,大学录取决定一定程度上是以招生官的主观判断为导向的

影响大学录取结果的因素不仅只有学术指数,大学在评审过程也会对学生的以下定性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文书、推荐信、活动、作品集及面试情况。没有统一标准来评估这些因素(虽然大学招生官有一套标准流程来评估定性因素,但在实际评审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他们的主观臆断)。我们能够让自己的文书、推荐信、活动、作品集和面试变得更加出色,但我们却无法保证让大学招生官认为眼前的这个申请者比别人更胜一筹。尤其是当大学面对数以千计的申请者时,大学招生官不可能为每一个录取决定而冥思苦想。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大学录取的本质:“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们将会为大家先后推送主题为“误区篇”和“亮点篇”的系列升学日志,这两类主题日志将会深入解读以上这句话的内涵,并为本学年的升学日志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