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学生
🌚

第13期: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学生

Date of Publication/发布日期
November 27, 2020
Author/发布者
Lorenzo Zhu
Language/语言
Chinese
Files & media
Volume
Volume 1 2020-2021

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学生

我在上一期题为《大学青睐的意向学生》的升学日志中提到过,不同大学想要的学生类型各有不同。当谈及到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他们的学校时,各大学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并且那些录取决定是由人做出的,而不是机械的算法。

在上期日志中,我列举了大学青睐的各种学生类型。通过本期日志,我将试图说明哪些学生类型可能会让大学招生官拒之门外,并针对一些大学招生常见的理解误区进行讲解。

大学不再推崇“全面发展”

尽管针对该观点仍然有很多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观点认为,大学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在多个领域都表现出众的学生,他们既是运动员、音乐家,又是艺术家和学者。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些全面发展的“通才”确实会更快乐、更有趣,但不幸的是,大学招生的趋势逐步已经转向“专家型人才”。申请材料越专注于某一方面,会让人感受到学生对该专业领域富有激情,也更有可能充分应对未来的大学学业挑战。

然而,凡事都没有绝对。拥有丰富兴趣爱好的学生应该坚持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尽管这类学生已不再是现在大学录取的主流,但一些非常好的学校也会为他们保留一席之地。

大学不希望录取过于偏执的学生

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另一类学生,会在做某一件事情上过于偏执。比如说,有些学生为了准备数学竞赛会把其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做数学题上,且他们的所有文书也与数学相关,但其实这类学生通常也不会受到大学的青睐。

大学希望其学生不仅有足够智力去应对精英大学课业压力,而且也要具备足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爱好、广泛的兴趣、朋友,这些都有利于个人幸福、社交和情感健康。

大学招生官们也喜欢有趣(见下文)和独特的学生,一个仅仅关注一件事的学生,通常是不太会受到大学招生官们的青睐。

学生要想赢得大学招生官们的青睐,诀窍在于既要展示出自己专注和激情的一面,又要呈现自己有趣的一面,并且做到二者的平衡。

大学不希望录取太过功利(外在驱动)的学生

大学招生官一般都是高校学者,且通常来自人文专业。这样的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和大多数教授一样,都梦想在大学里有一个田园诗般的学术圈,这里的每个学生都因为对学术有着纯粹的爱而相聚一堂,每个学生都天真无邪、姗姗学步,兼具着儿童的求知欲和成人的智慧。

然而,这并不只是理想主义。外在动机要么依赖于不断激励,要么保持对未来事物的憧憬,但这两者都不能确信无疑。大学深知,只有一个真正热爱学术的人才会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我在之前写过的一篇日志里也曾探讨过“激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学习的激情,对你研究领域的激情,或立志改变世界的激情。这种激情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将推动学生取得卓越成就。外在动机通常会激励学生去完成被要求去做的事情,但仅此而已。

大学并不特别想要那些只是受到外在动机驱使而上大学的学生,即使是出于某些看似非常现实和值得理解的原因,比如“赚大钱”或“爱面子”。

如果一个学生的升学故事表现出他对荣誉、地位、未来财富或其他外在回报的追求与渴望,只能让这份申请被人嗤之以鼻。

这种表现在某些大学招生官看来是十分幼稚的,学生至少应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之所以想进入精英大学是为了获得世界一流的教育体验,而不是为了潜在的地位、威望和财富。

这个道理似乎显而易见,没有人愿意背负“贪得无厌”或“追名逐利”的骂名,但学生在大学申请过程中,可能会在各个方面不经意地暴露出他们的动机,尤其是他们的文书撰写和活动参与。若一个学生积攒荣誉和奖励纯粹只是为了彰显个人,而不是出于内在的好奇或对学习的热爱,其动机和目的不言而喻。

大学不希望录取千篇一律的学生

大学招生官每年都会收到来自成百上千名学生的大学申请。一个学生无论多么优秀,若其没有自己的特点,大学招生官在审阅其申请材料时便犹如走马观花,过目即忘。

为了进入理想的精英大学,很多学生的升学之路日益趋同,这往往都是其大学目标使然。他们想要遵循同一种模式,而效仿既往的成功案例就是最为直接的模式。

但是,精英大学只会对与众不同的学生招手。千篇一律之人,便无特色可言,无论他们在其他方面多么令人印象深刻。

很不幸,这意味着没有一种固定模式能让你进入到理想院校。对一个学生适用的方法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无效了,尤其是当这种方法变成“俗套”时,你侄子的成功案例放在你孩子身上可能就未必管用。

所以,当有人声称“某某大学喜欢做某某活动的学生”时,我们应该对其秉持质疑的态度。这种论断可能在某一阶段是正确的,一旦大学发现这已成为一种“俗套”之后,这种方法可能就不再适用了。

一成不变,墨守成规,非大学所愿

正如我在上一期题为《大学青睐的意向学生》的升学日志中所讨论的,学生多样性对学校来说很重要。所谓多样性,就意味着学校会招收兴趣不同、个性不同和成就不同的学生。

如果学生们试图刻意改变自己,或者试图成为他们理解的大学想要的学生类型,那么他们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